中文(繁) | 初期中译来自台北圣三堂

正教的精神和灵性

前面所述的一切是为阐释正教的信仰,也是为护卫人类得救的奥秘。前述也为每一位信徒对上帝、对世界和他的人类同胞指明立场,建立正信的精神。我们并无意就人的方面发展出一种自我拯救的模式,而是指出上帝与人双方的合作。

人由于堕落而丧失上帝的恩典,以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他胜不过自己的情欲,被肉体的精神所克制。上帝由耶稣基督亲自接近人,使人回归与他的恩典的共融。人在基督里,分享上帝的生命,克服住倾向肉体的心意,而持守灵性的意向,那就是“生命与平安”(罗八6),和基督的心(斐二5;格前二16)。他不再“思念”(就是把情感置于)“地上的事”,而要思念“天上的事”(哥三2)。

“在基督内”的人于是发生重大的改变,例如:他已经成为一个“新人”,和新的受造物;他完全基督化了。就是人拥有基督的身体,分享神圣的感恩圣事(圣体血)的结果。新神学家圣西默盎以极感人的语气如此描述说:

“我们成为基督的肢体,
基督又是我们的肢体,
我这卑贱的人,
竟有基督成为我的手我的脚;
我摆动手,基督是我整个的手。
要叫你必须明白圣洁的神性,
是和我密不可分的。”

人整个基督化了,促使信徒尊重的他身体。圣西默盎的词句感人至深。我们了解自己的时候,明白自己在基督里是谁,成为何许人的时候,我们就能洞悉这圣迹。我们就会尊重自己,在真实的自我面前小心翼翼,尊敬自己如同尊敬基督一般:

“何等惊讶,我明了了自己,
神迹呀!我由谁变成如此;
我尊敬自己,我颤栗,
我宛如对你一般尊敬我自己。
我惊讶于自己竟如此羞惭。
在何处就座,向谁接近?
在那里安置你的肢体?
如何工作,如何行动?
我该如何运用你可畏而神圣的肢体?”

整个人基督化了,对于成为“基督的肢体”的肢体,他感到无限的尊敬。促使人对他自己的身体采取完全的新行为。他的身体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基督;这身体成为“圣灵的殿宇”了。人不能用自己的身体为所欲为,也不能对他的邻舍为所欲为了。他必须以对上帝圣殿所持的虔敬和尊重的态度,同样对待自己的身体。不符合这标准的行为都属亵渎神圣。

他对上帝,对世界,对人类同胞和他整个自己的整个立场要和一个基督化的人所得到的高度荣耀成正比。于是,他的生命再度响应他的天性,他那按照“上帝的形像”受造的天性。他要放弃他的自主权,自由选择爱的共融。爱无疑是上帝的恩赐,是圣灵的果实(迦五22)。不过,一个人要想领受圣灵的恩典,必须首先出于全心全意地选择,必须一心一意顺服上帝的诫命(若十四23)。上帝爱人,赐给人如此的可能性,只要他如此希望,以自己的爱响应上帝的爱,就可以改变为“因着圣灵,成为上帝的住所”(弗二22)。

对信徒来说,这表示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假定他下定决心要“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都钉上十字架,竭尽全人的力量获得属上帝的德行,以之作为绝对优先的目标。

但是,要再说的是,人凭自己的努力要达到的,不是上帝所赐的拯救恩宠,而只属人努力的果实。不过,他这样作也确实表示他以自己的成果,出于自己的选择全心全意归向上帝;他确实希望能得到上帝的恩赐。于是,他可以求上帝赐恩宠给他,上帝将人的奋斗“列入考虑”,接受他努力获得的成果,再将它们转变为圣灵的果实如:“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温和、忠信、柔和、节制”(迦五22)。

如此的新“心”,如此的新思想方式,是以信徒愿意放弃他的自主权,承认自己不足也无能达成生命的意义为先决条件的,也就是说首先要悔改,改变自己的思想方式。一个自主的人,若要凭着善行或任何形式的“技术”过程,希冀使自己的生命成义,那他就在上帝借着基督耶稣赐与恩典的范围之外了。正教的精神或思想方式中是没有任何自我称义的观念的(罗三20;迦五4)。真信徒正视他的罪和不足,以完全的信托仰望基督。因此,税吏和娼妓反而比那些自以为义、并且依仗自己的义德的人先进上帝的国(玛二十一31)。

教父们言及“心的归正”的同时“敞开”心门,让上帝的恩典能进入人的心灵。《大圣颂典》的诗歌表现了信徒生命中的这一事实。

信徒借着真正的悔改感觉自己彷佛处身海底:“因为没有一个亚当的儿女犯罪,像我对你所犯的罪。”他确信将他和上帝分隔得如此遥远的,是出自他的性情:“是我自己得罪了你。”他更进一步表示自己竟无法哀哭痛悔:“我没有眼泪,没有悔改,也没有忏悔。”人在陷入绝境之时,也惟有向上帝这位救主呼喊了:

“上帝啊我的救主,请向我施恩,
赐给我悔改的思想,
将痛悔的希冀赐给我这卑微的灵魂,
将我从可怕的顽梗睡梦中救拔出来,
驱散怠惰的黑荫,
溶解绝望之暗影,
如此,我这可怜至极的人,
可以抬起头来,
圣言啊,我将自己结合与你,
行走在你的圣意中。”

深深的谦卑构成属灵生命的开始,是正教精神或思想方式的基础。无论人因自己的意志如何陷入僵局无法自拔,我们都不应该发出绝望的呼声,而是回头迈向希望。

从今以后,信徒蒙召要作一生之久的属灵奋战,但是上帝永不弃他于不顾,除非他自己认为可以靠自己对付一切。于是他在自求多福中与上帝的恩典遥隔了。信徒明白,上帝不同在之时,魔鬼就乘虚而入,用欺骗的手段威胁他“在基督里”的意念(若八44;伯前五8)。

魔鬼的力量是可怕的,因此,主勉励人应该“要节制,要醒寤”(伯前五7),“你们务要在主内,藉他的能力作坚强的人。要穿上上帝的全副武装,为能抵抗魔鬼的阴谋,”(弗六10-12)。

这意思是除非信徒因自己的自由意志与魔鬼合作,魔鬼对他是无能为力的。以“守斋和祈祷”从事属灵的战争,也即在基督内的克修可以粉碎魔鬼的一切阴谋诡计(参玛十七21;谷九29)。信徒借着克修,目的不在于克苦身体,而是为了削弱偏情。也就是将身体预备好去领受上帝的恩宠和洁德。沙漠教父谈到偏情消失时说:“你如果想得救,要变得彷佛已经死了一般。”一个人达到如此圣洁的境界,他就得到真正的谦卑,赢得上帝的所有恩宠,成为“充满恩宠”的人(玛五3;伯前五5)。魔鬼的阴谋再不能伤害他。

不过,由于人善变,他可能再堕落,这意思是他可以趋向德行,也可以走向罪恶,这全靠他的自由意志去作决定。

我们对“自由”一词,可作相对的或绝对意义的了解。绝对的自由将人的“自我”置于宇宙的中心。运用绝对自由使人远离自己的本性,叫他与人疏离;按照基督徒的信仰,人不是一个自我主义的存有,是要与人们相通的。这理念指出,我们的邻舍和我们共有同样的天性;他不是和我分离的存有,或者不相干的陌路人。这意思是,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以及所有的人类同胞一起构成同一个人类,一个由无数人格组成的整体。

这一个天性,表现于基督徒以“一心”即基督之心善度每日的生活。基督“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并且“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7-8)。这是他为与之在爱内共融的背道的人所作的谦卑和牺牲的极致。当人得到基督的心的时候,他就再度回心转意按照他的本性生活,他就具有了与人的真正本性相符合的“心”。

反过来说,一个人以行使自己的意志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而无视于这对别人,对整个社会,对所有的被造物的共融产生什么意义,他就走上了使他和自己的根本本性相违背的道路。这种行为类型只构成他和自己的相通,那就是地狱。这种自我中心的“心”可能构成真正的威胁。当人以自由为名,认为有权以任何方式行使其意志时,这种自由的名义将使他变得具有破坏性。

当然,人有“免于什么”的自由,例如:免于受压迫的自由;不过,人还有着“作什么”的自由,为一个宗旨奋斗的自由。如前所述,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是违背人的天性的,会将他变成暴君或怪物。因此,追求真正的自由必须符合人生的宗旨,这宗旨当然是陶冶、是建造,而不是人格的破坏。

在我们这时代,这问题尤其具有现实性,因为有太多的人侈谈自由和解放,从负面评估人的人格,并且以完全将其废除为目标。另外一些人谈论解放,强调人的能力无限。他们借着科技承诺要将这能力解放出来,将人变化为超人,与上帝一较高低。这观念假定一个拥有绝对自由和权利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意强加在弱势者的身上。

按照基督徒的“心”或思想方式而言,与人的天性相和谐的真自由是为人性服务的,而不是予以破坏。它为上帝的一切受造物的联合、协调、及仁爱服务。因此,自由这问题显然和我们所持有关人的观念直接相关。基督徒人类学不会进入僵局,也不会导向对人的人格产生灾祸的自由观。基督徒的自由观,对人以及所有的受造物都是祝福。

因此,我们谈到“作什么”的自由,意思是人的天性的实现,就是他的生命意义的付之实践。上帝创造人从“按着形像”进步至“按着样式”,就是说,按照圣三位一体的三位之爱的模范借着恩宠在爱内丰富的共融。

可以指出的是,基督谈到爱的“极限”是指对我们的仇敌之爱,其特点是“完全”,是以天父的爱作为模范而施与的:“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玛五44-45)。将敌人包括在内的爱之“心”,是“按照天父的样式”而发挥的爱心。它的发挥不出于强制,不出于需要,是自由作出的。

把努力实行“爱我们的仇敌,为咒诅我们的人祝福,善待恨我们的人”视为违反人类天性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违背人的真正天性的不是爱仇敌,而是恨仇敌;不是祝福,而是咒诅。

上帝爱人,祝福,行善。所以爱上帝的人渴望像他,这才是他的人生意义。人如此才能克服他的背道,恢复亚当堕落前原有的心。亚当原来的信念是:他的配偶夏娃,并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正是他自己:“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在基督耶稣内,我们不再是自我中心主义者,不是价值“一千银子”的东西。我们重新感知人类的一体观,出于同一个人;我们明白了基督内恩典时代的意义。基督来,将上帝分散的儿女聚集“归于一”,希望将所有的人结合一起“在基督内归于一”。信徒就以此意义来了解圣经的话语:

“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最大也是第一条诫命。第二条与此相似: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玛二十二37-39)。

基督提到如此的爱,强调这是为了应验整个律法,正教的“心”以此作为根据。不要漠视别人的存在,要了解他是你的肢体,视你自己和所有的其它人为一体,并且互为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