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芬蘭的正教作家曾很有見地地指出:『祈禱的時候,你一定要使自己保持靜默。…… 你一定要使自己保持靜默,讓祈禱從內心湧流出來。』在祈禱中保持靜默是最為困難的,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事。靜默不僅具有消極的意義(語句的中止,或講話的暫停),更恰當的說,靜默也包含非常積極的意義。靜默是一種專注警醒的態度,一種醒寤的態度,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聆聽的態度。靜修者(hesychast)就是這種專務聆聽的人,他已達到了內在的安寧與靜默(hesychia)。他聆聽內心祈禱的聲音,並深知這不是他自己的聲音,而是另一位向他說話者的聲音。
讓我們看一下祈禱的四種不同定義,這將有助于我們更清楚va明瞭祈禱與保持靜默之間的關系。第一種定義取自《簡明牛津詞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祈禱是這樣定義的:『……向上帝的正式要求,……通過一定的祈求形式表達出來……』在此,祈禱被認為是一些用言詞表達的事,尤其是指向上帝祈求施予恩惠的行為。這種只停留在表面而非內心的層面的祈禱定義,是很難令人感到滿意的。
上一世紀俄羅斯的一位靈修大師──隱士德奧梵主教(1815-1894)提出了另一種祈禱的定義,他認為祈禱中首要的事情是『系心一處,侍立主前,日以繼夜地侍立在祂面前,直至生命的終結』。這種對祈禱的定義不象第一種定義那麼表面化。根據這種定義,祈禱不僅是一短暫的行為,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狀態。祈禱就是侍立主前,進入與上帝直接而個人的關系之中,它涉及我們存在的所有層面:從本能到理性,由潛意識到超意識,在祈禱時,我們在上帝內,上帝在我們內。為肯定和加深我們與他人的人際關系,沒有必要不停地提出要求或使用言詞;隨著彼此認識的加深,我們更加相愛,就越來越沒有必要用言語來表達彼此的思想。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上述兩種定義的重點首先在于人需要做些什麼,而不是上帝。但在祈禱中,主動的不是人,而是那位神聖的伙伴──上帝,祂的作為是祈禱的基礎。這就是西乃山的聖額我略(St Gregory of Sinai, +1346)給祈禱下的定義。在他的一篇詳細論述祈禱的文章裡,他嘗試層層深入地描述什麼是真正的心禱,突然他令人感到意外地結束道:『為什麼要詳細談論祈禱呢?祈禱是上帝的事,是祂在所有的人內工作。』祈禱是上帝的事,並非由我主動開始,而是我所分享到的事。它首先不是我的工作而是上帝在我內工作。用聖保祿的話說:『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心禱之旅確實就如洗者若翰論及默西亞時所說的:『祂該興盛,我該衰微。』(若3:30)由這種意義而言,祈禱就是保持靜默。『你自己一定要保持靜默,讓祈禱自發地從心中流溢出來。』或更精確地說,讓上帝說話。真正的心禱就是停止說話,用我們的心聆聽上帝無言的聲音。祈禱就是停止我們行動,進入上帝的行動之中。在拜占庭的事奉聖禮(聖體血聖事)的開端,所有預先的准備工作已經完成,就等著感恩祭的開始,此時,輔祭走向主祭,對他說:『這是上主行動的時刻』這正是欽崇上帝的人所應有的態度,不僅在感恩祭中如此,在所有的祈禱中,不論是公共祈禱還是私人祈禱,都是如此。
第四種定義同樣來自西乃的聖額我略,更明確地指出了上帝在我們內行動的特征。他說:『祈禱是聖洗聖事的顯明。』當然,上主的行動並不限于已領洗者,上帝也臨在于所有的人中,並在他們內工作,因為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肖像造成的。但是因著人墮落于罪惡之中,盡管這肖像並未完全失落,卻已被遮蔽,變得模糊不清。借著聖洗,這肖像恢複了它原有的美麗與光彩,基督與聖靈前來寓居在教父們所說的『我們心靈最深處隱密的至聖所』內。但是為大多數人而言,在嬰孩時就領受了洗禮,在他們的意識裡並沒有領洗的記憶。盡管施洗的基督與寓居在我們心中的護慰者聖靈從未停止在我們內的工作;除了極個別的例外,我們中的大部u髐H並未意識到他們在我們內的臨在與行動。那麼,真正的祈禱意味著聖洗恩寵的重新發現與顯明。當我們直接經驗並感覺到聖靈在我們內的工作時,內心完全感受並意識到那份隱秘的,我們並未意識到的存在于心中的恩寵,這種感悟就是祈禱。用十四世紀的聖加里斯多和聖依納爵(St. Kallistos and St. Ignatios Xanthopoulos)的話說:『基督徒生活的目標就是回到賦予生命的聖靈在聖洗時就賞賜給我們的完備聖寵中去。』
『我的起始,就是我的終點。』(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祈禱的目的可以總結為下面這句話:『成為你自己。』(成為你所是。)積極主動地成為那潛在地隱秘地存在于你內的那一位,因為你是按照上帝的肖像創造的,借著聖洗你又再一次被造。成為你自己,更確切地說,回歸你的自我,發現早已屬于你的那一位,聆聽他在你內向你從未停止的言語。擁有他──他甚至就在此刻已擁有了你。 『你無法尋找我,除非你已經尋獲了我』這是上帝給那些想要祈禱的人的訊息。
但是我們該如何開始呢?當我們進入我們的內室,關上門後,我們該怎樣開始祈禱呢?不僅僅是重複祈禱書上的經文,而是用心祈禱,即那富有創造性的、靜默的、有生命力的祈禱。我們該如何學會停止說話,開始聆聽?在祈禱中我們聆聽上帝向我們的說話,而非僅是我們向上帝說話,我們該如何開始這樣的祈禱?我們該怎樣從言語的祈禱達到靜默的祈禱,用德奧凡主教的話說,我們該如何從『有意識的』祈禱到『自發的』祈禱,從『我的』祈禱到『基督在我們內的』祈禱呢?
開始這心靈旅程的一條途徑就是:呼求聖名。
『主,耶穌……』
當然,這並非唯一的途徑。真正的人際關系沒有不是建立在相互的自由和自覺自願的基礎之上的,對于心禱而言更是如此。為那些尋求真正祈禱的人,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規則;同樣,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技巧,不論是身體的或精神的,能夠迫使上帝顯明他的臨在。他所賜的恩惠是一份禮物,而不是憑借一些方法或技巧就可自動獲得的東西。因此,在人內心世界裡發生的天人相遇的情y峊i以有無數種不同的模式。一些正教會的靈修大師很少或根本沒有談及耶穌禱文。雖然在心禱的領域內並沒有一種適用于每個人的相同模式,但幾個世紀以來耶穌禱文仍成為東方基督徒學習祈禱的標准途徑和康莊大道。這並非只對東方基督徒而言,在最近七十年來發生的正教會與西方教會的接觸中,正教會的財富裡可能再也沒有什麼能象耶穌禱文那樣引起如此強烈的興趣。,沒有一本書象《東正信徒朝聖記》那樣受到廣泛關注。這本在俄國革命前並不廣為人知的令人著迷的書在非正教世界取得了驚人的成功,1920年代後出現了各種語言的譯本。薩林格(J. D. Salinger)的讀者一定還記那本關于弗蘭妮(Franny)的『豆綠色用布裝訂起來的小書』。
在此,我們要問的是耶穌禱文所特有的影響和效果是什麼?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下述四點:一、在于它的簡單性與靈活性;二、在于它的完備性;三、在于耶穌聖名所具有的力量;四、在于不斷重複的靈性節奏。讓我們依次來看下這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