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芬兰的正教作家曾很有见地地指出:“祈祷的时候,你一定要使自己保持静默。…… 你一定要使自己保持静默,让祈祷从内心涌流出来。”在祈祷中保持静默是最为困难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事。静默不仅具有消极的意义(语句的中止,或讲话的暂停),更恰当的说,静默也包含非常积极的意义。静默是一种专注警醒的态度,一种醒寤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聆听的态度。静修者(hesychast)就是这种专务聆听的人,他已达到了内在的安宁与静默(hesychia)。他聆听内心祈祷的声音,并深知这不是他自己的声音,而是另一位向他说话者的声音。
让我们看一下祈祷的四种不同定义,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明瞭祈祷与保持静默之间的关系。第一种定义取自《简明牛津词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祈祷是这样定义的:“……向上帝的正式要求,……通过一定的祈求形式表达出来……”在此,祈祷被认为是一些用言词表达的事,尤其是指向上帝祈求施予恩惠的行为。这种只停留在表面而非内心的层面的祈祷定义,是很难令人感到满意的。
上一世纪俄罗斯的一位灵修大师——隐士德奥梵主教(1815-1894)提出了另一种祈祷的定义,他认为祈祷中首要的事情是“系心一处,侍立主前,日以继夜地侍立在祂面前,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对祈祷的定义不象第一种定义那么表面化。根据这种定义,祈祷不仅是一短暂的行为,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祈祷就是侍立主前,进入与上帝直接而个人的关系之中,它涉及我们存在的所有层面:从本能到理性,由潜意识到超意识,在祈祷时,我们在上帝内,上帝在我们内。为肯定和加深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不停地提出要求或使用言词;随着彼此认识的加深,我们更加相爱,就越来越没有必要用言语来表达彼此的思想。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上述两种定义的重点首先在于人需要做些什么,而不是上帝。但在祈祷中,主动的不是人,而是那位神圣的伙伴——上帝,祂的作为是祈祷的基础。这就是西乃山的圣额我略(St Gregory of Sinai, +1346)给祈祷下的定义。在他的一篇详细论述祈祷的文章里,他尝试层层深入地描述什么是真正的心祷,突然他令人感到意外地结束道:“为什么要详细谈论祈祷呢?祈祷是上帝的事,是祂在所有的人内工作。”祈祷是上帝的事,并非由我主动开始,而是我所分享到的事。它首先不是我的工作而是上帝在我内工作。用圣保禄的话说:“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心祷之旅确实就如洗者若翰论及默西亚时所说的:“祂该兴盛,我该衰微。”(若3:30)由这种意义而言,祈祷就是保持静默。“你自己一定要保持静默,让祈祷自发地从心中流溢出来。”或更精确地说,让上帝说话。真正的心祷就是停止说话,用我们的心聆听上帝无言的声音。祈祷就是停止我们行动,进入上帝的行动之中。在拜占庭的事奉圣礼(圣体血圣事)的开端,所有预先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就等着感恩祭的开始,此时,辅祭走向主祭,对他说:“这是上主行动的时刻”这正是钦崇上帝的人所应有的态度,不仅在感恩祭中如此,在所有的祈祷中,不论是公共祈祷还是私人祈祷,都是如此。
第四种定义同样来自西乃的圣额我略,更明确地指出了上帝在我们内行动的特征。他说:“祈祷是圣洗圣事的显明。”当然,上主的行动并不限于已领洗者,上帝也临在于所有的人中,并在他们内工作,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上帝的肖像造成的。但是因着人堕落于罪恶之中,尽管这肖像并未完全失落,却已被遮蔽,变得模糊不清。借着圣洗,这肖像恢复了它原有的美丽与光彩,基督与圣灵前来寓居在教父们所说的“我们心灵最深处隐密的至圣所”内。但是为大多数人而言,在婴孩时就领受了洗礼,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领洗的记忆。尽管施洗的基督与寓居在我们心中的护慰者圣灵从未停止在我们内的工作;除了极个别的例外,我们中的大部份人并未意识到他们在我们内的临在与行动。那么,真正的祈祷意味着圣洗恩宠的重新发现与显明。当我们直接经验并感觉到圣灵在我们内的工作时,内心完全感受并意识到那份隐秘的,我们并未意识到的存在于心中的恩宠,这种感悟就是祈祷。用十四世纪的圣加里斯多和圣依纳爵(St. Kallistos and St. Ignatios Xanthopoulos)的话说:“基督徒生活的目标就是回到赋予生命的圣灵在圣洗时就赏赐给我们的完备圣宠中去。”
“我的起始,就是我的终点。”(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祈祷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下面这句话:“成为你自己。”(成为你所是。)积极主动地成为那潜在地隐秘地存在于你内的那一位,因为你是按照上帝的肖像创造的,借着圣洗你又再一次被造。成为你自己,更确切地说,回归你的自我,发现早已属于你的那一位,聆听他在你内向你从未停止的言语。拥有他——他甚至就在此刻已拥有了你。 “你无法寻找我,除非你已经寻获了我”这是上帝给那些想要祈祷的人的讯息。
但是我们该如何开始呢?当我们进入我们的内室,关上门后,我们该怎样开始祈祷呢?不仅仅是重复祈祷书上的经文,而是用心祈祷,即那富有创造性的、静默的、有生命力的祈祷。我们该如何学会停止说话,开始聆听?在祈祷中我们聆听上帝向我们的说话,而非仅是我们向上帝说话,我们该如何开始这样的祈祷?我们该怎样从言语的祈祷达到静默的祈祷,用德奥凡主教的话说,我们该如何从“有意识的”祈祷到“自发的”祈祷,从“我的”祈祷到“基督在我们内的”祈祷呢?
开始这心灵旅程的一条途径就是:呼求圣名。
“主,耶稣……”
当然,这并非唯一的途径。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不是建立在相互的自由和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心祷而言更是如此。为那些寻求真正祈祷的人,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规则;同样,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技巧,不论是身体的或精神的,能够迫使上帝显明他的临在。他所赐的恩惠是一份礼物,而不是凭借一些方法或技巧就可自动获得的东西。因此,在人内心世界里发生的天人相遇的情形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模式。一些正教会的灵修大师很少或根本没有谈及耶稣祷文。虽然在心祷的领域内并没有一种适用于每个人的相同模式,但几个世纪以来耶稣祷文仍成为东方基督徒学习祈祷的标准途径和康庄大道。这并非只对东方基督徒而言,在最近七十年来发生的正教会与西方教会的接触中,正教会的财富里可能再也没有什么能象耶稣祷文那样引起如此强烈的兴趣。,没有一本书象《东正信徒朝圣记》那样受到广泛关注。这本在俄国革命前并不广为人知的令人着迷的书在非正教世界取得了惊人的成功,1920年代后出现了各种语言的译本。萨林格(J. D. Salinger)的读者一定还记那本关于弗兰妮(Franny)的“豆绿色用布装订起来的小书”。
在此,我们要问的是耶稣祷文所特有的影响和效果是什么?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下述四点:一、在于它的简单性与灵活性;二、在于它的完备性;三、在于耶稣圣名所具有的力量;四、在于不断重复的灵性节奏。让我们依次来看下这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