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華正教會停止正常活動以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華人正教信徒一直沒有正式的中文教會年歷(周年瞻禮表)。如今不少的主內正教同道有意重新編輯中文的正教年歷,以供應祖國及海外的眾中華正教信友使用。可是在開始這項工作之前,卻不得不確定一些關於歷法的基本概念在中文中的稱呼。在下寫這篇說明文字的用意也在於征求各位主內同道的意見和建議。
首先是七日的循環,在正教的禮儀年歷中,是稱為「星期」呢,還是「周」?希臘文的Eudomas源於數字「七」一詞,因此,星期/周的希臘原文其實就是「七日之期」的意思。但是中文的「星期」一詞的緣起是因為英語中周間日的命名來自星辰。例如Sunday是「太陽日(日曜日)」,Monday 是「月亮日(月曜日)」,如此等等。然而,在正教會的歷法中,並不以星宿來命名七日周期中的任何一天,使用「星期」的稱呼未免名不副實,因此建議使用「七日周」或者如同一般世俗語言所說的「周」的譯名。
其次,現代漢語中對七日循環的每一天的稱呼是違背正教的禮儀原則的,因此在教會內部使用的禮儀年歷中不能採用。試說明如下:
可見,按照希臘原文,以及正教會的一貫傳統,七日之周期的開始於主日,結束於安息日。然而,如今中國的世俗社會卻把基督徒七日周期的第二天算做一周之始,稱之為「星期一/周一」,這是不合於正教的傳統的,因此,在正教的正式禮儀經文和年歷中,不應該使用世俗的名稱,不然就篡改了教會禮儀日的排列原則。
主日之所以排列在七日之首,是因為上帝在這一天開始了創造世界的工程,是為造化之始。而之所以被稱為「屬於主的日子」並被作為當特別紀念的聖日,是因為這一天更是基督復活的日子,基督在這一天以他神聖的復活,更新了萬有,開啟了「新天新地」,上帝造化之功於焉臻於完滿。因此,無論是在舊約時代還是在新約時代,主日都被作為一周的起始而不是結束。
另外在一周中有特別名稱的日子還有「預備日」也就是一周的第六天,以及「安息日」,也就是一周的第七天--最後一天。前者的得名,來自舊約時代猶太人的習俗。因為按照舊約摩伊息斯的律法,安息日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包括舉炊做飯。因此猶太人在安息日的前一天就要準備充足的食物,所以這一天(一周的第六天)就被稱為「預備日」。正教會保留這一稱呼,因為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在這一天為了世界的生命和救恩,甘願受難,舍生於十字聖架。基督的死亡是復活的「預備」,同樣,我們紀念這個聖日,並在這一天守齋祈禱,也是為預備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復活。至於安息日,是舊約時代一周中最重要的聖日,為的是紀念上帝完成了造化世界的工作而安息。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則在這一天完成了他的救世祭獻,在墳墓中安息。雖然新約時代的基督徒不再受舊約法律關於安息日條文的約束,但是我們仍然紀念這個日子,也就是紀念上帝的兩次安息--完成了世界的造化後安息於樂園;完成了救世的祭祀後安息於聖墓。
中華正教會使用的歷法是正教會傳統的儒略歷,而中國的日常歷法是世俗通用的格裡高利歷。其實後者只是前者的「改良」形式,這兩種歷法的原則和月份命名是相同的,他們的共同源頭是古羅馬歷。但是問題在於,按照中國的歷法傳統,每個月份是沒有特別的名稱的,只是確定一個月作為「正月」,其他月份就按序稱為「二月」「三月」等等。當中國接受格裡高利歷法為「公用歷法」(公歷)的時候,沿襲了夏歷的傳統,也就是只設正朔,而不給每個月份命名,即以羅馬歷的Ianuarius月為正月,其他月份按序稱以數字稱呼。這樣的做法雖然簡便,但是如果正教會要全盤接受這樣的命名法,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以Ianuarius月一日為正朔的做法是近代的一種「約定俗成」,既不符合古羅馬歷的正朔,也不符合正教會禮儀周年的正朔。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古羅馬歷法的月份名稱由來。因為儒略歷和格裡高利歷的月份名稱都來自古羅馬歷,而古羅馬歷法的月份名字自然是源出拉丁文的,希臘語的月份名完全音譯自它們的拉丁名,同樣的音譯,由希臘和拉丁兩種語言影響了斯拉夫語系,日耳曼語系等諸種語言。現將羅馬歷法一年十二個月的拉丁名稱以及它們的含義臚列如下:
由此可見,最初的羅馬歷和中國的夏歷一樣,是只設正朔,而沒有月份的名稱的。但是漸漸地,人們出於宗教或者政治的原因,給某些月份安上了特別的名字。結果是一年中的四個月的命名來自神的名字,一個來自宗教儀式,一個來季節變更的自然現象,兩個來自統治者的名字,另外四個則沒有被特別命名,保留了原來的序列名。就是從這四個沒有被更名的月份,我們得以知道,古羅馬的正月是Martius月,然而這個月卻是現代公歷中的三月,現代公歷中的正月--Ianuarius月,則是古羅馬歷法的十一月。然而,正教會的禮儀周年的首月,則是Septembrius月,也就是羅馬歷法的七月,現代公歷的九月。這樣一來,同樣一個歷法系統中的十二個月,因著三種不同的正朔規定而有了三種不同的排列,現列表如下:
經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了解到,月份的命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正朔之後以數字來命名,這種方式最為簡單,也是中國民眾所習於接受的方式,但是缺點是由於不同的正朔設立,會在理解上造成混亂,比如當我們在中文中說「五月」的時候,如果不特別說明,我們就不知道指的是夏歷的五月,還是公歷的五月(當然,在比較流行公歷的城市或者比較流行夏歷的邊遠地區,農村和某些少數民族地區,根據各自具體的語境,人們一般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數字命名法容易在不同的歷法體系間造成混亂,因此我個人不建議中華正教會在禮儀歷法的命名上採取這種方式。比如,正教歷法的正月,其實是公歷的九月,(算上儒略歷和格裡高利歷的日差,確切地說是公歷的九月十四日至十月十三日)而這個月按照原名的字面意思又是「七月」(按照羅馬正朔)。如果正教會依照自己的正朔以數字來命名各個月份的話,這樣的年歷在日常使用中一定會給教友造成無盡的困擾。比如,如果我們說「十二月」,其實是世俗世界的「八月」的話,這實在是一種很大的混亂。
另外一種月份命名法是給每個月份取特定的名字,這樣的做法在歷史上也不乏其例,比如猶太歷;羅馬歷中的八個月(見上文說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歷」等等。這樣的做法雖然比較煩瑣(必須記住相當的名字以及它們之間的序列關系),但是優點是不會在不同的歷法體系中造成混亂。比如當一個猶太人說「七月」的時候,我們不能知道他所說的具體是一個什麼時間段(究竟是公歷的七月,猶太歷的七月還是別的什麼歷法的七月),但是當他說「尼散月」(Nisan),我們立刻就可以知道他所指的是猶太歷法相對於公歷三四月間的,包含了猶太教逾越節的那個月。
但是,如果我們要給中華正教會禮儀年歷中的每個月取名的話,同樣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該使用羅馬歷名稱的音譯還是意譯,或者放棄羅馬歷的名稱而另外命名。採用羅馬歷名稱的音譯是包括希臘語言和教會斯拉夫語在內的許多種語言的做法,但是如果我們在中文中採用這些名稱的音譯的話,勢必就要造出一批拗口難讀,而且在中文中毫無意義的新詞來,要讓廣大的教友接受和記憶這些詞無疑是困難的。如果採用意譯的話,也有不妥之處:首先,那些有特定名字的月份,其名稱都來自羅馬古來宗教或者政治領袖,和正教信仰了無幹系;其次還有四個沒有特定名字而以數列為名的月份,它們的排列依照的是羅馬正朔,和公歷以及正教會的正朔都有不同(詳見上文);因此如果要在中文的正教禮儀歷法中採用羅馬月名的意譯的話,同樣是會有困難的。看來唯一的出路就是在中文中從重新給每個月命名了。但是究竟該怎樣來命名,則尚有待方家的指教。
想了幾天,想出一個注意,不知道是不是可行。那就是用每個月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來命名這個月。初擬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