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五、實踐(Praxis)和神視(Theoria)

在教父們的教導中,靈修生活的三個階段可用實踐(praxis)和神視(theoria)二詞來象徵。我認為我們也應該細究這個議題,一方面是為了能更清楚了解什麼是懺悔及淨化內心;另一方面也能弄清現代人對實踐和神視二詞的誤用。我想先就後者來作分析。

許多人在閱讀教父們的著作中看到這些用語時並不了解其深層的意義,他們以西方思想的觀點來詮釋:「神視(theoria)」被解釋為推理的,以理論而非以實踐為基礎,換句話說,就只是理論性地處理邏輯。而「實踐(praxis)」則是這些智性概念的教導和應用。另外有些人把「神視」當作是神聖事物的投射,「實踐」則是其使命的推進,也就是這些理性概念的教導。

然而,教父著作傳統賦予「實踐」和「神視」二詞更多的含意,底下將對此作做簡短說明。

神學家聖國瑞表示神視和實踐是有益的,因為神視將人的心靈理智提升而超越俗事,引導人到聖中之聖,並將人恢復到其原來的本質;實踐是接受基督並為基督服務,用行動來驗證愛。明顯地,神視就是看見上帝--心靈理智的復原和回歸上帝;實踐是引到這個愛的所有行為 。

神學家聖國瑞在另一篇文章中引述了埃及人的七禍災中最後和最可怕的一項時--即首生子的死亡,說道為了讓人逃離死神,人就必須給自己的心靈理智的保護者--實踐和神視--塗上基督之血。因此,實踐和神視便與心靈理智有了關連。它們是心靈理智的保護者,為基督之血所救。想當然爾,這正是我們認同並且參與基督的受難、安葬、復活以及升天。

在整個教父著作傳統中可清楚看到,實踐就是內心情慾的淨化,神視是心靈理智的光照以及上帝非受造之榮光的景象。根據神學家聖國瑞的說法,實踐是神視的起因。依理雅司神父(Elias the Elder)認為實踐就是齋戒和整晚守夜,聖詠頌唱和祈禱,以及比話語更寶貴的靜默;另外,實踐也是指凡事耐心地做而又不抱怨。敘利亞的聖以撒(St. Isaac the Syrian)說神視是心靈理智所見的景象。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實踐不能從神視中獨立出來,神視也不能單獨存在於實踐之外。這表示人透過淨化而被引往神視上帝,一旦神視停止,實踐就又開始。

聖國瑞•巴拉馬斯對實踐和神視的議題有更精闢的分析。他指出神視上帝就是上帝的氛圍。因此,神視並不是對所說的或所看的東西的推測,而就是上帝的氛圍。如果這就是神視,那麼隨之而來的實踐就是淨心、懺悔、過完全誦唸祈禱的生活方式、以心禱(hesychia)為指導。因此,聖國瑞•巴拉馬斯說實踐等同於操練心禱(hesychasm),一種祈禱的方式(神聖的靜默),這種方式需要心靈理智的平靜,世界停止運轉,並忘卻凡間所有的事。它開始從上頭進入事物,把所有善的觀念置於一旁。藉著實踐--也就是神聖心禱,「我們從俗世中解放出來,並將自己趨向上帝」。這是至聖聖母所行的升向上帝的途徑和方法,她也因此獲得神化,成為上帝聖言之母 。

因此實踐就是內心的淨化,這引發真心懺悔,正如洗者聖若翰、基督本人和祂所有宗徒們所宣告的,因為懺悔對凡要體驗上帝國度的人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因此,淨化內心--也就是淨化我們的內在世界,是靈修生活的第一步,我們必須通過這階段才能獲得救贖。

接下來,必須認清教父們所賦予「淨化內心」的意義。他們主要是指三樣事情。

首先,淨化內心是對靈魂機能的醫治,好讓能和本性以及超性(不違反本性)協調地運作。人的靈魂既是統一也是多樣的,它主要有三種機能:智力、慾望和激勵。當這三種機能正常運作時,就是導向上帝。智力尋求上帝;慾望渴求上帝,意志盡其所能地與上帝共融和合一。

其次,淨化是來自人的喜樂和痛苦,換句話說就是人從喜樂和痛苦的壓制中解脫的自由。當人潔淨之後,就是從這些宰制中獲得自由。這原是在人內所滋育的屬靈愉悅;當他受到生命中不同的人、問題或逆境的苦時,並不會變得沮喪或受到困擾。

第三,淨化就是把心中各種不同的屬肉身的思慮(thoughts-logismoi*)滌淨。它們稱作屬肉身的思慮是因為它們必須住在理性中而非住在心內。這是什麼意思呢?當屬肉身的思慮出現而人不夠專注時,它就變成一種想要獲得滿全和實現的慾望。這意味著屬肉身的思慮從靈魂的智力機能發向感受性強的機能,也就是慾望和激勵的機能。當這些實現了並發展成熱情後,屬肉身的思慮就會進來,事實上就是進入內心然後在那裡發揮威力。

教父們說透過懺悔和教會的苦行方式可以滌除內心中屬肉身的思慮。這種苦行方式是受神恩所靈感。一個簡單的想法可能進入理性,但卻會在心中迷路。當所有屬肉身的思慮排除了,內心潔淨後,就只會出現短語禱文。因此,「主耶穌基督,請垂憐我」的祈禱就稱為短語禱文。所以,當理性順應簡單的屬肉身的思慮(即某事脫離情慾的單純概念)時,內心的簡單記憶可幫助我們維持不停的祈禱。

這三種狀態就是教父們所謂的內心淨化。當人的內心潔淨後,他就比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比較均衡。他在社會中行為舉止適當,因為他的自私已讓給了對上帝的愛及對世人的愛。自私的愛已轉變成不自私的愛。之前他只尋求一己之私而愛得很自私,現在他以純正的愛去愛。他不求回報地愛其他人。無論別人愛他與否,他都不受影響地愛著對方。他的行為裡沒有自我追求。所以,當自私的愛轉變成不自私的愛,人會說這人已變成真正的人了。這種轉變就是人的痊癒。

實踐在教父著作傳統中也稱為倫理學。聖國瑞•巴拉馬斯在其作品中談論倫理學,但事實上他是發揮淨化內心的主題,描述治療人的整個方法。正教傳統的倫理學並不是抽象的情況,也不是偽善的外在行為,而是一種苦行主義(asceticism)。因此,當教父們談論到倫理學時,他們指的是苦行主義。既然苦行主義是指人從不潔淨的心靈理智通往淨化和其光照的過程,因此正教的倫理學就是人的淨化。

如果教父著作傳統中的實踐指的是內心淨化,那麼神視就是心靈理智的光照,以及非受造之光的氛圍。所以在聖國瑞•巴拉馬斯的教導中,神視上帝就是人與上帝的結合,這是透過神化而造成的,並且賜與他神的知識。在教父著作傳統中,神視--結合--神化,以及對上帝的知識都是同義字。

這是引導人痊癒的小徑。就像每一門科學都有其特別的方式引領人們獲得知識一樣,教會也有其方法領人走向上帝。這個方法包括淨化內心,心靈理智的光照和神化—統稱為實踐和神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