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試著根據先前的討論決定原罪的定義之前,我們必需先探討聖保羅對於人命運和人類學的看法。
如果我們試著去讀聖保羅的理論,有關人類命運的概念,這其中包含一般自然人的渴望和慾望等等的話,其實是很無意義的。一般自然人藉著獲得實物而追求安全感和幸福是很正常的。西方理論派神學經常用這些自然人的渴望作為一種證據 證明人的本質在於追求絕對,擁有絕對才有可能得到幸福,而那種境界也就是說那已經是最佳境界了,因為世界上沒有比那個更好的了。當然這種享樂主義式的人類命運僅止於那些接受死亡和墮落的人,或是一般正常人,頂多是那些上帝決定懲罰的人罷了。對於那些接受上帝將她視為死亡最終的源頭來說,他們將罪歸因於墮落的力量,他們會把上帝當成罪和邪惡的源頭。
對於聖保羅來說,對於那些不相信基督的人來說這樣的想法是正常的。人類和萬物的命運無法從墮落的人類和萬物的生活觀察中消除。保羅並不是要基督徒們依據這世界的方式過著安全幸福的生活。相反地,他希望基督徒為這個世界而死,為了原罪[82],甚至因為上帝的力量[83]在福音中受苦難。保羅認為「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84]。這不是追求和幸福的人會用的語言[85]。對保羅來說,像這種沒有愛的苦難可能被視為追求命運的手段。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86]。
聖保羅不相信人類的命運只和自然規則以及規定有關,也就是說與最初的時間點無關。神志和人志的關係並不是律法的或是享樂的,而是個人的愛。聖保羅表示「因為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你們是上帝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87]。我們和上帝,和基督的關係是基於愛,而不需要任何律法。「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88]基督軀體的成員並不用憑藉非人性化的秩序而活著;而是需要依照基督所揭示的上帝之愛而活;不須追求任何不屬於自身的律法[89];相反地,我們需要努力追求基督的愛,以基督的心為心。[90]
藉著摧毀魔鬼[91],並且將人從死亡和罪[92]中解救出來,上帝的愛和正義都在基督中顯現[93],所以人也因此成為上帝本身的反射[94];「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95];而這對祂一點好處也沒有,卻還需要為眾人受苦難。[96]基督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97]。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98]基督徒不再依照這世界的雛型而活,雖然活在這世界上[99],卻和基督有相同的心念[100];唯有在基督之中,他們才會臻於完美[101]。人不再如世界的定律一樣,作丈夫的只愛自己的妻子,而是「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102]。人類的命運不僅是幸福和自我滿足[103],而是在基督中改善自己。人當效法上帝[104]和基督[105]。這種淨化的力量出自於神聖和無私的愛[106],「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107]。這種愛不能和墮落的人只求自己的事、並不求耶穌基督的事相提並論[108]。基督之愛不為自己而是為眾人。[109]
要根據基督的形象達到淨化自我的目的並不一定侷限於愛的領域,也可以藉由對人類和萬物的救贖做到。「要按著那能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他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110]。「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111]
聖保羅表示,死亡是我們的敵人[112],死亡來到這個世界上透過罪散播到每個人身上[113]。不只是人,萬物都臣服於墮落之中。[114]人和萬物臣服於這種協惡勢力之下的情形很明顯地是人類和萬物原有命運暫時性的挫敗。
當我們閱讀聖保羅論述亞當的部分,如果我們認為聖保羅在第一和第二段論述意味著他認為,即使亞當不犯罪,他也可能會死去,那可就錯了。因為亞當,這第一位人類是被eis psychen zosan所創造出來的,根據聖保羅的說法,eis psychen zosan就是不朽。在亞當被創造之初,他可能不是自然不朽的。但是如果他不曾犯下罪,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他不會成為不朽[115]。這也正意味著聖保羅將死亡和墮落歸因於一股非比尋常的力量。